【编者按】球赛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广大女科技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尽展巾帼风采,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荣获了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她们胸怀祖国、红心向党,服务三农、不辞劳苦,坚韧细致、大爱友善,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巾帼贡献。现将她们的先进事迹予以刊发,以供学习交流。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既需要农业核心技术的创新,也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球赛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谢瑞芝在现代玉米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2023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端稳中国饭碗、守护粮食安全的“耕耘者”。
潜心基础研究 创新关键技术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种植,作为粮、经、饲兼用的作物,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2022年,我国玉米平均单产429公斤/亩,仅为美国平均产量的60%左右,这个差距就是谢瑞芝研究员所属团队的努力方向。
2004年以来,在资深首席李少昆研究员的带领下,谢瑞芝和团队成员坚持开展玉米超高产潜力挖掘工作,从土地耕整、品种选择、精量播种、水肥运筹、病虫草害防控、抗倒防衰、减损增效等全方位监控,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求。团队连续7次创造了我国玉米高产纪录,最高产量水平是1663公斤/亩,并连续稳定实现1500公斤/亩,为国家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为了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谢瑞芝团队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了玉米籽粒机械收获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工作,推动了我国玉米机械籽粒收获水平的快速提升。增密是玉米产量提升的主要途径。谢瑞芝带领团队成员,将密植高质量群体调控的栽培学理论与滴灌水肥一体化的农业工程技术相结合,研发“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有效提升了玉米的单产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
党建科研融合 田间课堂扬名
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打通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是核心。
作为首批“支部建在创新团队”的试点,担任党支部书记的谢瑞芝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带领团队把党建与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明确科研方向、聚焦乡村振兴科研任务,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展示新品种、新技术。近几年来,每到玉米春季播种、夏季田管、秋季收获等关键时期,谢瑞芝研究员就会带领团队成员奔赴田间地头,组织农户现场观摩,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为当地老百姓面对面传授生产技术、提供咨询服务,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农业生产受气候条件影响大,每年的气候变化还会带来各种意料不到的境况,玉米生长期间的低温甚至是大雪、长期的高温干旱、阴雨渍涝和降温、突如其来的大风暴雨,还有各种突发的病虫害,都会影响甚至破坏研究和推广工作,”谢瑞芝研究员介绍说,“但这些突发情况也帮助我积累了更多经验,提升了科研能力,我有信心能够更好地服务生产、造福农民。”农业科研工作者就是这样,从田间地头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最终又回到田间地头,只为把成果送进千万家。
先进技术的应用使示范区作物产量提高20%-30%以上,生产效益也明显提升,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田间课堂”。这种科技兴农的新模式被中国农科院各研究所、各创新团队借鉴,打造出具有各自特点的“田间课堂”,实现了“一团队一课堂,一所一样本”,成为科技转化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